扎根一线勇担当 转型突破创佳绩——访内蒙古正大农业有限公司粮贸业务专员杨言伟
2024年10月,在正大种植事业内部经验分享会上,一个略带紧张却充满激情的声音让在场所有人印象深刻:“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会做业务,只有敢不敢迈出第一步!”发言者正是从品管岗位成功转型为粮贸业务骨干的杨言伟。这个入职正大十余年的“老员工”,用短短8个月达成超8万吨玉米贸易量的亮眼成绩,诠释了什么是“干出来的精彩”。
▲杨言伟在新疆尼勒克县烘干厂内查看玉米品质。
2010年,杨言伟以生产维修工身份加入正大集团。在机器轰鸣的饲料厂里,他每天与扳手、螺丝为伴,曾创下连续工作二三十个小时抢修设备的记录。“那时候的工作就是‘三件套’:拧螺丝、换皮带、加润滑油。”杨言伟笑着回忆。正是这段经历,培养了他对机械设备的敏锐度——当其他同事需要逐项排查故障时,他往往听声音就能判断问题所在。
2016年调任中宁收储基地工作期间,基地主管对杨言伟印象深刻:“当时要求生产数据必须电子化记录,这个从没接触过Excel的小伙子,硬是通宵学会了函数公式。”这种不会就学、学了就用的劲头,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鲜明注脚。
转岗品管岗位后,杨言伟迎来了重要蜕变。三年间,他练就了“火眼金睛”:一把玉米粒摊在掌心,几秒就能准确判断水分、杂质含量,误差不超过0.5%。最忙时一天要验20车玉米,冬天手冻裂了沾上玉米须,扯下来连皮带血。正是这种严苛的自我要求,让他负责的原料验收从未出现重大质量纠纷,为后续业务转型埋下伏笔。
2023年10月,面对集团“一人多岗”的号召,杨言伟主动请缨转岗粮贸业务。这个决定让周围人都捏了把汗——36岁的“技术老兵”要从零开始跑市场。但很快,他就用三招“笨办法”打开了局面。
第一招是“铁脚板”走访。零下20℃的寒冬里,他每天驱车300公里走访烘干塔客户,车上常备三样东西:结冰的矿泉水、两个满电的充电宝、记满客户信息的笔记本。杨言伟说:“大冷天的在外面挨户找粮,人家看我冻得说话打颤,先递了杯热茶。”半年下来,他的足迹遍布宁夏、甘肃、内蒙古,5个月累计拜访供应商300余家,开发新合作客户39家。
第二招是“全天候”沟通。杨言伟的手机里存着几百个供应商电话,按照合作阶段标注不同颜色。每天早晨6点准时开始“电话晨课”,既问行情也拉家常。张老板女儿高考、李师傅家母猪下崽……这些都得记牢。这种“把客户处成亲戚”的方式,让他在玉米上市季创下单日对接8家烘干塔的纪录。
第三招是“土办法”创新。面对物流成本高的难题,他组建了200多人的司机微信群,直接对接运费报价,相比传统渠道每吨节省5至10元。在首次参与中储粮供货时,他创新采用“分单锁定”策略,在短短20天内完成了1.2万吨玉米的快速优质供应。
2024年5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玉米行情波动考验着这个业务新兵。当时市场行情整体上涨,已签订合同的供应商纷纷要求涨价,杨言伟连续72小时驻守供应商仓库,白天盯着装车,晚上抱着化验单睡板凳。最终通过提前锁定优质粮源、灵活调整发运计划,不仅守住了合同,还为下游饲料厂避免了300万元损失。
“压力最大的时候,我对着戈壁滩大喊三声。”杨言伟在分享会上坦言。这种“扛得住压力、经得起摔打”的特质,让他在接手粮库业务首月就完成团队40%的业绩。“他不是跑得最快的,但绝对是最坚持的那个。”他的主管评价说。
如今,已成为业务骨干的杨言伟有了新目标——带出更多“跨界能手”。他自创的“三带一”培养法(带走访、带谈判、带复盘)已帮助3名新同事独立开展业务。每周五晚上粮贸业务团队会议上,业务同事互相分享、交流工作经验,新同事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向杨言伟请教实战经验,请他答疑解惑,连客户都笑称这是“杨老师的小课堂”。
“我的人生没有‘舒适区’,只有‘成长区’。”站在公司年度表彰会的讲台上,杨言伟的获奖感言朴实有力。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,写着这样一段话:“跑市场像种玉米——春天埋下的种子,秋天自有答案。重要的是,你得一直在田里。”
这或许正是正大精神的生动写照:在西北广袤的土地上,无数像杨言伟这样的基层奋斗者,正用脚步丈量责任,以实干诠释担当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事业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