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凡的岗位,不平凡的坚守——访昆明正大有限公司生产部设备维修工孙家彬

作者:昆明正大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09-04 阅读 :0

      在昆明正大有限公司饲料厂轰鸣的车间里,孙家彬已躬身于钢铁丛林间二十余载。这位身着浅灰色工装的设备维修工,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机械的经络血脉中探寻,以匠心为针、创新为线,织就了一幅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图景。

▲孙家彬全神贯注改造畜禽车间分级筛下料口,改造后可提高布袋安装效率,减少布袋磨损。
      这位机械设备的“老中医”,总是随身携带三件“法宝”——磨得包浆的万用表、超亮的小手电和记满疑难杂症的笔记本。面对突然“罢工”的机器设备,他能从轴承的细微震颤中听出故障的“脉象”;当设备出现异常响动时,他像号脉般将手掌贴在温热的机体表面,瞬间锁定“症结”所在。去年冬季,饲料包装线突发电路故障,深夜,他在零度的车间地板上匍匐排查四小时,最终在密密麻麻的线路中找到那根“捣乱”的导线,让生产线重新奏响欢快的节奏。
      作为机修1号培训师,孙家彬独创的“望闻问切”教学法在正大云南区广为流传。带徒弟时,他总说:“修机器要像对待亲人一样,既要懂它的脾气,又要知它的隐疾。”经他培养的近十名机修工,如今都成长为正大云南区三个饲料厂的生产技术骨干。90后徒弟梁恒记得,师傅总是带着他们拆解报废零件,用砂纸打磨出金属原色,在强光灯下观察磨损纹路,“这些纹理就像机械的皱纹,记录着设备的一生。” 
      创新攻关的战场上,他更是敢啃“硬骨头”的先锋。为解决250吨豆粕散装仓出料绞龙上方持续性撕裂漏料难题,孙家彬带领团队在10多米高的散装仓锥斗区域摸爬滚打,连续3天持续监测筒仓放料及锥斗形变情况,最终设计出锥斗与绞龙的软连接系统,彻底解决了刚性连接形变冗余差带来的形变撕裂问题。当该系统持续使用三个月后依旧稳定,没有再出现撕裂漏料的情况时,他黝黑而严肃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笑意。
      孙家彬与同事刻苦钻研,用于改良和革新施工工艺。多年来,他参与了近50项创新项目,累计创造生产效益近500万元。其中,“玉米烘干投料系统自动除铁装置”项目荣获正大集团川渝滇黔区2016年创新展“创新三等奖”。
      六次“优秀员工”的奖杯在简易书架上默默生辉,“昆明市特等劳模”的证书被他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。有人问他为何不把荣誉展示出来,他边擦拭扳手边笑道:“奖状是昨天的句号,机器可是永远画着逗号。”如今,他的办公室文件柜里,整齐摆放着饲料厂各车间的关键设备档案,里面有完整的“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图”,图册里每个齿轮、每根轴承都有专属的“健康档案”,为公司饲料生产经营保驾护航。
      平凡的岗位、不平凡的坚守。二十几年来,孙家彬扎根于艰苦的生产一线,以踏实、认真的工作态度,严谨、细致、务实的作风,对待他深深热爱的岗位,默默无闻地为集团饲料生产事业贡献力量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先锋模范工人的风采和魅力。他坚信:选择正大,选择坚守,便是选择了成功!

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21号